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万家宅附近调研的时候,受访企业家告诉我们,万家宅靠近港区,位置偏远并不适合创业,而且企业家本来在镇卫生院里有全日制工作,也无创业想法。但是村委会和招商部门既为了完成创业指标,也要缓解当前外籍人口无业的状况,于是鼓励村民在自家开办小店,招外地店员,给出来的补贴大致可以满足店的运营成本、员工工资和社保缴费。但是这类“解一时之急”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两年以后,创业补贴没了,店就关掉,一切回到了原样,企业家又重新做起了乡镇医生,店员又重新回到无业状态。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创业补助,很大程度上是当地政府部门完成任务所做的“形式主义”,要求“企业家”来“创业”的方法,长远来看,是功效甚微的。
政策的不延续性有时还会伤及整条产业的发展。从杭州市余杭区的小组那边,我听说了那么一个案例:一些小微服装企业在拓展业务时,往往需要制作小批量的样本服饰,做展示之用,这些服装样板的需求量并不大,但又是拓展业务所必需的。由于规模较大的服装加工厂商基本不会接受这样的小额订单,因此会寻找一些小型加工厂商或小作坊作为自己的供应商,他们既有生产这些服饰样板的能力,又能够接受数额较低的订单。但由于产业改造升级的政策措施下达,一些“不合规”、“不符资质”的小型代加工制造工厂或作坊被要求关停,小微型的流水线被强制停止。服装设计商失去了原来的供应商,只能转而寻求大型服装代加工厂商的帮助。随着供应商的减少,大型的制衣工厂更加不屑于接受如此小额的订单,要和他们达成合作,就必须支付更为高昂的费用,服装设计商在整治中也受到了重创。
实地的调研下来,我们会发现,有些时候政策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政策多变不延续,在很多程度上也带给了小微企业一些伤害。希望未来政府可以更加了解目前的现状,出台更加适合的政策!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