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了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重庆大厦后,实践团一行又来到了九龙寨城纪念馆和美荷楼生活馆两处记录香港居住环境变化的博物馆,希望能够透过这里一窥50年来香港居住环境所发生的转变,以此了解改革开放给香港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高密度”是香港予人最为深刻的印象,而九龙寨城的唐楼和石硖尾的公屋区更是其中的代表。有资料指出九龙寨城在拆毁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以寨城面积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0万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这里也曾是一个“三不管”(即中国不管、英国不管、香港不管)地区。最“著名”的色情场所、赌场、*烟馆、海洛英馆、犬肉食堂等四处林立,成为了犯罪分子的温床。在九龙寨城公园通往纪念馆的连廊上,一串醒目的年代大事记为我们讲述着这里的历史——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87年两国共同决定清拆九龙寨城,迁徙居民、1993年九龙寨城全部清除完毕,原址上重新建立了九龙寨城公园和九龙寨城纪念馆。
而美荷楼生活馆则是香港历史建筑“活化”的代表,这座博物馆设于石硖尾50年代兴建公共房屋中,以实景方式展现了从50年代到90年代香港“公屋居民”居住环境的变化。1953年的石硖尾木屋区大火,造成5万多人流离失所,这才让香港开始兴建公共房屋,安置不断涌入的移民。这里的本质和难民收容所差不多,女孩子上厕所或是洗澡,往往都需要家人陪同,以免发生意外。随着70年代我国与香港经济联系开始,香港经济起飞,类似“美荷楼”这样的公屋区的居住环境逐渐改善,商店、学校从中迁出房屋也逐渐由一间一户,逐渐改为两间一户、三间一户。在97年香港回归之后大量这种公屋建筑被改造成私人旅馆,提供给前来旅游或或做生意的大陆客人。现如今,第一批建造的徙置区已经拆迁完毕,只剩转做青年旅馆的美荷楼,铭记这段历史。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