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与我的同学组成的浙江理工大学香港深圳改革开放社会实践团前往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在实地探究40年来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前往香港了解香港回归祖国21年来的变化。
香港与深圳这两座毗邻的城市在历史上本为一体,均属原宝安县。历史上,殖民、战乱、政治斗争、经济差距、边境封锁等都曾将他们割裂,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夙愿让深港人民的心不论历经风雨考验的都始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实践团的成员大都出生于香港回归的1997年,所以香港对于我们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实践团的成员们一路上都在分享自己对于此次社会实践所准备资料。
香港历史博物馆是我们来到香港的首站。像积木一样紧密堆砌的摩天大楼与互相镶嵌的的格子间、行人急速的步伐与川流不息的汽车、无尽的购物商场与闪烁不息的霓虹灯、大厦与唐楼、米其林与兰桂坊,这是一个个我们尚未到达就已从杂志和互联网上熟知的一个个香港图腾。然而当真正置身其中,才真正体会到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所产生的结晶,真正值得细细品味的是香港“东方之珠”背后所隐藏的文脉渊源。
小而精致这一形容几乎可以通用在香港的一切事物上,从依山而建紧密排列的各色大厦,到摇摇晃晃穿梭于闹市的叮叮车,甚至是夜幕下维港鳞次栉比的大厦,无不透露着从简约到繁复的精致美感。同样,这座如同一面小而精致的透镜一般的博物馆通过7000平方米演映出1106.34平方公里土地上6000年风云变化的香港故事。
与前七个区独具特色的以场景重建和实物展览的布展方式不同,第八个区域,也是最后一个区域“现代都市及香港回归”则大多以展板方式,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叙述为我们讲解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给香港经济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黄馆长告诉我们,目前香港和内地博物馆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展览合作项目不断增多,明年5月,香港历史博物馆还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以“巨变——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主题联合举办展览,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由积贫积弱到腾飞崛起的巨变,表现中国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拼搏奋斗精神。
沿着具有经典殖民地风格建筑的Chatham Rd South一路往南,我们来到了久闻大名的重庆大厦。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这一片名正式取自重庆大厦这一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森林”。
如果说香港是指引世界经济巨轮靠往深圳这一中国改革开放口岸的明亮灯塔,那么重庆大厦无疑是灯塔上最为明亮的一束光线。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大厦就像一座“物流中转站”,来着世界各地的商贩将中国的产品分流运输到贫困落后的南亚地区和非洲大陆。重庆大厦便利的交通和低廉的住宿价格使得很多非洲商贩都聚集于此,有些人甚至在这里常年驻扎。随着中国大陆日趋开放,环境向好,一些非洲商人渐渐直接跨过罗湖桥,与珠三角的生产厂家直接进行贸易。
眼前这座16层高的商住混居大厦矗立在繁华的九龙尖沙咀一带,在寸土寸金的弥敦道街景与其他摩天大楼的豪华身形衬托中老去的身形略显萧索。这里已经不现往日的辉煌,只有来来往往的游客还试图追寻当年《纽约时报》报道中 “万国公馆”的蛛丝马迹。这里曾是第三世界移民的“希望之塔”,也是他们期待脱贫致富的幸运之地。但一些目前依旧固守在重庆大厦的非洲小商贩却抱怨:“对做生意的人来说,中国内地是大洋,香港只是个小水塘”、“大鱼直接去了中国内地,我们这些小鱼留在香港。”因此,可以说重庆大厦因中国大陆的发展而兴,也可能因中国大陆的发展而亡。因为,随着大量中国企业开通了与非洲贸易的直接通道,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直接走入非洲做生意,香港的中介地位正在下降,重庆大厦的地位也在改变。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