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资料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 20 世纪中期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WarofAggressionagainstChina)。 抗战时间从 193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 1945 年 8 月 15 日结束,共 14 年抗 战。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当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 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 爆发。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 月 9 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 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 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背景介绍
日本对外扩张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 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 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 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 2.3 亿两白银中的 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 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 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 年到 1905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 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 年日韩并合, 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 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 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 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7 年,中国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 民革命军北伐。6 月 27 日至 7 月 7 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军省、参谋本 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 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又向天皇上 奏了《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 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对华政策纲领》和《田中奏折》的出笼,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 侵略战争不可避免。 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 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 个战争策源地。1936 年 11 月 25 日,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翌年意 大利也加入这个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的轴心国联盟,标志世界法西斯国家 侵略联盟正式建立。
日本经济危机
1929 年 10 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 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 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 政策。
国际环境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 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未 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主义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 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战争经过
局部抗战
局部抗战兴起阶段(1932 年 1 月至 1932 年 12 月)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而张学良下令军队不 作抵抗,尽任日军所为 [2] ,东三省大片国土沦陷,东北军大部分撤至锦州,张学良 亦将辽宁省府迁移至锦州。日军攻占齐齐哈尔后,即调转兵力直扑锦州。12 月 25 日,南京 中央政府电令张学良固守锦州,积极抵抗,张学良也曾表示“对锦必尽力设法固守”。1932 年 1 月 1 日,日军进攻锦州,但东北军最终仍以“不抵抗”的姿态,退出了锦州 [3] 。
由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炮制伪“满洲国”。1932 年 3 月 9 日,溥仪到达长春,在关东军导演下,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1932 年 1 月 28 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 袭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即淞沪抗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 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对我军阵地及民宅、 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蒋光鼐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 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沉重打击了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 [4-5] 。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 持。2 月 28 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 月 5 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 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 6 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 年 1 月至 1937 年 7 月)
1933 年 1 月 1 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成立察哈尔民众抗 日同盟军。5 月 31 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 通往华北的大门。11 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 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 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6 月 11 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 月 6 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 实际形成《何梅协定》。
1935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 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 年 8 月 5 日,日 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9 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 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11 月 25 日,日本策动的,由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 委员会成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 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 年 2 月 26 日,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形成。
1936 年 5 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 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随后,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 的口号。1936 年 6 月至 9 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爆发两广事变, 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9 月 1 日,中共中央 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 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 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43] 蒋 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为全国 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在 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1937 年 2 月 15 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 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 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 月 16 日,日本外、陆、海、藏四相会议决定《对中 国实施的策略》和《指导华北方针》。
二、全面抗战
1.战略防御阶段(1937 年 7 月至 1938 年 10 月)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 月 16 日、17 日,中华民国最 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 月 31 日,蒋 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1937 年 7 月 28 日,日军猛攻北 平南苑,守军将领第 29 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 132 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 30 日,天津失陷。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蒋介石为 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 击的行动。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 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蔡元培还与厉麟似 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
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 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厉麟似也是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的主要成员。该组织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定为全市抗日 救亡团体的“最高组织”,在领导和协调上海各个社会组织和救亡团体方面,开展了大量的 抗日后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线作战方面发挥了积 极作用。
1937 年 8 月 13 日,上海南火车站的日军首先遭到国军轰炸,虽然日本方面派出上海派 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 50 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 地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 70 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 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第二次淞沪抗战) 。指挥凇沪会战的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介石亲自兼任。8 月 14 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 书》正式发表,这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的重要标志。
1937 年 8 月 20 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通过该条 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1937 年 11 月派遣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1937 年 8 月 22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 月 11 日改称第 18 集团军)。随后,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937 年 9 月中旬,太原会战爆发,在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领导下,八路军第 115 师 (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战役的胜利,打 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 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
点赞 (0)
回复